日本和牛屬於一個比較寬泛的叫法,從屬於[國產牛](指所有在日本飼育的肉牛),其中也包含了[銘柄牛](めいがら,名牌牛的意思)。2007年日本農林水產省(MAFF)申明,只有在日本本土生長的以下四個品種的牛才能被稱為和牛(Wagyu):黑毛和種、褐毛和種、日本短角種和無角和種。

和牛、國產牛有差別嗎?

和牛「 わぎゅう」

在日本,屬於特定品種與純正血統的牛隻。

而特定品種有4種,分別為

  • 黑毛(くろげ)和種: 油花較為豐富,屬於和牛中最常見的品種,佔有率達90%,又稱「黑毛和牛」
  • 褐毛(あかげ)和種: 又稱「紅毛和牛」,油花僅次於黑毛和牛,肉質較結實。
  • 日本短角種(にほんたんかくしゅ): 肉質較其他3種和牛有嚼勁一些,油花少。
  • 無角(むかく)和種: 油花量較少,佔有率屬4種和牛內最低,不到1%。

當然,4種品種配種出的和牛也算。

黑毛和種

說到和牛,大多數人最有印象的想必就是「黑毛和牛」(Japanese Black)。的確,目前在市面上所販售的和牛有九成以上都是黑毛和牛,包括松阪牛、神戶牛、前澤牛、但馬牛、近江牛等廣為人知的日本和牛品牌代表,也全都是黑毛和牛。黑毛和牛雖然被稱作「黑毛」,但其實毛色為黑中帶褐;全日本約有160萬頭,擁有良好的基因,其肌肉中平均分佈著脂肪,即霜降部分,讓口感鮮甜、入口即化,且肉質水分少、具有彈力,是日本最自豪的第一牛品種,也被做為牛肉美味程度的基準,盛名享譽國際。

褐毛和種

褐牛品種(Japanese Brown)是在日本被飼育的和牛品種中頭數第二多的,樣貌就如其名,褐色毛髮並且有角。口感雖稍稍不及黑毛和牛,但是性格溫馴容易飼養。一般的褐牛肉質脂肪含量適中,其紅肉在重視健康的飲食者中相當具有人氣。

日本短角種

飼育頭數日本第三多的日本短角種(Japanese Shorthorn),主要養殖區域在東北以及北海道等寒冷地區,因此有著能夠忍受寒冬的堅強身軀。一般來說多以放牧方式飼育,因此肉質紅色部分較多,也較黑毛和牛來得有嚼勁。

無角和種

無角和種(Japanese Poll)在日本和牛飼育頭數中佔比最少,僅有不到百分之一。其樣貌除無角之外,和黑毛和牛相比,毛色較深、體型較大、成長速度快,但肉質也較為粗糙。無角和牛的肉質脂肪含量少,曾被稱為健康和牛而廣受歡迎,但自從富含油花的霜降牛肉人氣爆增後,飼育數量便開始減少。不過,近年人們對於飲食健康的重視又開始高漲,讓無角和牛的人氣又開始回升。

  黑毛和種 褐毛和種 日本短角種 無角和種
血統 朝鮮黑毛 x 外國黑毛 朝鮮赤牛 西伯利亞/蒙古 x 美國 山口縣 x 安格斯
脂肪度 ++++ +++ ++ +
牛肉味 ++ ++ ++++ ++++
養殖方式 圈養 放牧 夏牧冬圈 放牧
生產地 全國範圍 熊本/北海道等地 岩手/北海道/青森 山口縣

↑4種和牛品種特點

如何證明這是「和牛」?

「和牛」會有子牛登記、基本登錄證、本原登錄等身分證明,最初從負責配種的「繁殖農家」被賣出時,會有屬於自己的血統證明,會追溯到3代,上面載明「牛隻個體識別番號」(能說是他們的身分證)、名字、鼻紋、血統等資訊。有趣的是,雄牛的名字會以漢字表示,雌牛則以片假名記載,以便快速區分。

↑「和牛」子牛登記

如此嚴格的規範,就是為了保持和牛血統的純正,以提供市場最好的牛肉。

  • 在日本,只會把黑毛和牛的100%純種牛稱為和牛;
  • 在澳洲,則是是有50%以上血統來自和牛就可以稱之為和牛;
  • 至於美國,只要有一點點和牛血統就能被稱為和牛了。

純種日本和牛被認為是極品,但數量極少,售價也相對高昂;美、澳和牛的牛肉價格則相對較低。

 

↑和牛統一商標 舊版(左) | 新版(右)

為了向世界正確的宣傳正統日本和牛,於2007年制定「和牛統一標誌」。希望世界上的人們可以品嘗這份美味。

近年,日本畜牧業協會更新了和牛統一標誌。據介紹,為了能和澳大利亞、美國等國家的和牛進行更明顯的區分,新標誌中將著重突出“日本”的文字,來強調日本生產,而和牛的羅馬拼音“Wagyū”將不出現在新的標誌中。

國產牛

是指在日本飼養長大的牛隻,不管什麼品種,都可以稱為國產牛。 

所以和牛也算是國產牛,但因為「和牛」這兩個字價值相當高,和牛一定會標示為「和牛」,所以市面上才會看到「國產牛」與「和牛」兩種肉。

所謂的國產牛,包含了霍爾斯坦牛(或稱為荷蘭乳牛)等的「乳用種」;以及把和牛跟乳牛交配而生的「交雜種」。另外如果輸入牛在日本國內養育了超過三個月以上,也可以稱為國產牛。

大致上來說,目前國產牛的比例,大約如下:

乳用種:50%
交雜種:40%
輸入牛:10%

↑日本牛分為三大類

F1牛其實是?

交雜種又常稱為F1牛,是指第一世代雜種牛,如果F1牛又跟F1牛交配,就會叫作F2牛。市面上的交雜種,還是以F1為主。F1牛的好處就是他的體重比較重,等於可以賣出的肉就比較多,而且他食慾旺盛,長的很快,相較於和牛,可以在比較短期間內就能出貨,且F1牛對於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也比較好,肥育風險相對比較小。

一般來說到出貨為止的肥育大致如下:

<和牛>700kg、30個月
<F1牛>730kg、24個月
<乳用種>750kg、20個月

所以交雜種雖然不像和牛有豐富油花,但相較於乳用種來說,也算是品質比較好的牛了。所以如果標示為交雜種,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,但比國產牛好的機率倒是蠻高的。(那是因為國產牛有可能是指乳用種)

什麼是銘柄牛?

由於同一地區飼養的和牛血統、肥育水準參差不齊,這種命名方式並不利於消費者分辨。於是日本食肉格付協会(JMGA)按照穩定血統、特定產區、優秀品種等條件,對篩選出的和牛進行商標保護—銘柄牛。這類命名方式有點像15世紀時法國、瑞士等國為保障一些產品(葡萄酒、蘋果酒、水果、蔬菜、乳製品等)品質、特性、產地和生產者的製作工藝而制定的AOC(Appellation d’origine contrôlée,原產地命名控制)標準。

主要產地和品種:

宮城縣:仙台牛、若柳牛

佐賀縣:佐賀牛

兵庫縣:神戶牛,三田牛

岩手縣:前澤牛

茨城縣:常陸牛

德島縣:阿波牛

宮崎縣:宮崎牛

山形縣:米澤牛

歧阜縣:飛驒牛

和歌山縣:熊野牛

大分縣:大分豐後牛

沖繩縣:石垣牛

三重縣:松阪牛、伊賀牛

滋賀縣:近江牛

島根縣:島根牛

岡山縣:千屋牛

以上是銘柄牛的大部分產地,詳細可到産地銘柄牛肉檢索查詢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銘柄牛的命名並非越長、越詳細越高級。例如仙台縣的[仙台牛]品質要遠高於[仙台黑毛和牛],價格也是如此。

品質:銘柄牛>日本和牛>國產牛

三大「和牛」是哪幾種?

全日本共 47 個都道府有將近約 200 家「銘柄牛」,皆根據「日本食肉格付協会設定」標準下由各地方協會判定,同時由「全国和牛能力共進会」五年舉辦一次的和牛奧運會得獎的牛隻,影響市場拍賣價格及知名度。目前多數以「松阪牛」、「神戶牛」、「近江牛」為三大「和牛」,另外也有以「松阪牛」、「神戶牛」、「米澤牛」為三大「和牛」等說法

牛奧運

「全国和牛能力共進会」,人稱「和牛奧運」,每5年由財團法人全國和牛登錄協會舉辦一次,種牛與肉牛會分開競爭,也是各個品牌檢驗自身品質最好的比賽。

近3屆來,「宮崎牛」皆獲得肉牛項目的最高賞,並非三大品牌牛松阪牛、神戶牛及近江牛。

2017年在宮城縣舉辦第11屆全國和牛能力共進會

「銘柄牛」之間會混血養殖嗎?

基本上「銘柄牛」講究產地,因此不會出現「神戶牛」混種「近江牛」的方式飼養,一般「和牛」多以不同原生種混種,但對於「和牛」的「銘柄牛」而言,血統純正相當重要。

怎麼分級?

日本和牛是牛肉分級最嚴格的國家,達重後會透過步留等級/精肉率分成(A、B、C)與肉質等級(1~5)兩個辨別標準分出等級,以「油花交雜(BMS)」、「肉質組成」、「肉的顏色(BCS)」、「脂肪顏色與質量(BFS)」這四項,等級從1~5 (1最低、5最高),常常聽到的A5就是達到「精肉率A級、四項數值的等級都是5」,A5雖然已經是最高等級,但對油花很追求的人,還會從A5和牛去強調「BMS」,因為A5的「BMS」是 8~12,很多A5和牛會強調他們BMS是12,就是A5中的BMS油花的極品。

歩留等級(Yield Grade, 精肉率)

檢測部位是在每頭牛的第6~7肋骨間的切開面,分別測定『肋眼切面面積』、『腹脇肉的厚度』、『對半切開的屠體重量』以及『皮下脂肪厚度』作為評等的標準。簡單來說就是一頭牛可以切下來販賣的肉的比例,分成「A、B、C」3個等級,A級是高可食用比例在72%以上,B級是標準範圍69∼72%內,C級則是低於標準69%以下。分級的標準更簡單的說,就是能拿來賣的比例越高等級就越高.所以步留等級的等級高代表能賣的比例越高,所以對於養牛的人來說這是一頭好牛,但其實與肉好不好吃並沒有直接關聯。

↑步留等級計算方式

↑第6到7肋對半切開

肉質等級
油花交雜(BMS)

和牛肉質中細絲或點狀的白色紋理就是其脂肪,由於分布呈現形態有如大理石紋路,脂肪紋理基準有12種分為5大等級,No.12的肉脂分布比例最均勻為最上等,No.1的肉脂比例偏低等級最差,等級5 是 BMS 8~ BMS 12。

B.M.S

↑B.M.S

肉質組成

取決於牛肉的脂肪比例和脂肪紋理分布、肉質顏色和光澤、嫩度、脂肪色澤及質量這4項目來評等,主要是由人工專家肉眼判斷,每個項目評分都以數字1-5來評分,5為最高、1為最低。

肉的顏色(BCS)

牛肉肉色等級判斷基準是由專家人工用肉眼判斷,牛肉色基準:No.3-No.5最理想。

↑B.C.S

脂肪顏色與質量(BFS)

是指脂肪的顏色、質量,脂肪太黃是不好的等級,越白越好,BFS最好的顏色區間是: No.1~No.4的顏色為最佳。

↑B.F.S

以這四個標準的綜合評分來分1到5的等級(5分代表最高等級)但如果仔細看這四個標準,可以發現,其實都是在評比脂肪的多寡和分布狀況,以及肉的外觀.換而言之,脂肪和肉整體看起來越美,等級就越高但脂肪的多寡和牛肉是否好吃,其實並無絕對關係。脂肪多,有人覺得這叫入口即化,但也有人覺得像在吞牛油而吃不到肉味。

繁殖與育肥

日本養和牛的牧場,分為「繁殖農家」與「育肥農家」。

  • 繁殖農場專精於配種與和牛血統,並將配種出的小牛,出售給育肥農場。
  • 育肥農場 – 把小牛買回育肥區域之後,餵食啤酒糟、牛奶、牧草與飼料,專人刷毛梳理,並將育肥時間拉長,使牛肉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,ω-3脂肪酸與ω-6脂肪酸增加,科技化管理,帶出和牛獨特的風味與口感,並追求更高品質的牛肉,才會出貨到肉品市場。

有報道詢問牧場代表指出,現時和牛的小牛,絕大部分都是在鹿兒島跟宮崎買的,然後運回各自的牧場進行育肥。為什麼要特地去當地買小牛?則是因為血統純正的和牛,就是和牛能變成美味牛肉的很大關鍵,當然肥育方式有很高的技術門檻,也不是誰都可以養的好,但只要血統不對,就很難養成A5等級之類的高級和牛。

有分牛隻性別嗎?

牛的性別也會跟肉質好壞有些關係,但通常市面上看到的都是閹公牛或是未生育過的母牛,因為公牛都拿去當作種牛了,拿來吃太浪費了。一般來說,同一品種的牛,其肉質好壞會依以下順序:

分為5種,肉質越上面越軟嫩

  • 未經產牛,即沒有生育過的母牛。
  • 去勢牛,就是閹公牛。
  • 若雄牛,未閹割的公牛。
  • 經產牛,生育過的母牛。
  • 廢乳牛,原為乳牛,停止生產後,作為肉牛。

未經產牛(處女牛)→去勢牛(閹牛)→若雄牛→經產牛→廢乳牛

 

 

 

 

 

分享